第144章 掌控情绪(1/1)

宋太平几个深呼吸加上心理暗示,缓解了一下头部的疼痛,目光和神色恢复如常,深邃的目光注视向秦可卿,缓缓的说道:“秦可卿姐姐,现在是工业化大时代向数字化大时代转化的中间阶段,很多工业企业和服务类企业都是设备不间断运转,人员三班两运转或四班两运转的变动工时制,难免的会出现十二小时的夜班,若是遇上用工荒的情况下,二班两运转也会出现的,在东国出现过劳死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夜间是几乎所有的夜店营业时间,无论是夜店里声调高昂的音乐,还是夜店的酒类饮品,都将高度刺激人们的神经,经常逛夜店和在夜店工作的人们,出现神经衰弱的概率非常高。因而,当前的社会是无法保证所有人的夜间正常睡眠的。

而情绪是控制,在学者们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九种负面情绪,并对每种负面情绪,提出了解决方法。”

宋太平在秦可卿的注视下,开始详细讲解:

愤怒——是人人都会有的坏情绪。愤怒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愤怒,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有的人很容易激怒,一触即发;有的人永远一副受气包的模样,实际上是把愤怒压在心底;有的人在这里受了气,却到别处发;有的人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先冲人发火,转嫁责任……

对于愤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在愤怒情绪的调动下,人体进入一种战争状态。肾上腺分泌出皮质醇(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和其他紧张型荷尔蒙。同时心速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短促而浅。肌肉紧张,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心脏输入四肢的血量增多,消化和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关闭。

这种生理上的战备状态可能对身体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由于大脑内负责传输的化学物质神经传递素在数秒之内消失,压力荷尔蒙残留在血流内。如果其含量长期居高不下,就可能导致冠状动脉中动脉硬化物质的形成,增加血栓的可能,抑制免疫功能,并使中风和心脏病突发的可能性成倍增加。

实际上,这些办法都不是处理愤怒的最好办法。在国外,有很多心理方面的培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情绪管理”,而情绪管理中尤为受欢迎的培训是愤怒的管理。因为愤怒情绪是我们平常最难处理的一种情绪。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我们的愤怒情绪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有权利愤怒。愤怒是自我肯定的表示。一个人从来不敢愤怒,就会失去表达自己想法和需要的勇气。最后要么形成抑郁情绪,要么愤怒积累超过极限而突然爆发。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跟与我们直接产生矛盾的人沟通有困难,于是就不再沟通,而采取别的渠道泄愤。但真正成熟和有勇气的做法,是在产生愤怒的地方解决愤怒。比如与上级之间的冲突,与丈夫或者妻子之间的冲突,要尽量找机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尝试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愤怒是沟通不畅导致的。

还有一些办法来帮助我们处理自己和别人的愤怒:先意识到自己在生气,然后考虑对方,意识到对方也有生气的权利;此后,察觉自己的感觉,是害怕、愤怒还是自责?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愤怒掩盖很多感觉,识别了这些感觉,才会更有效地处理问题;要控制自己不跟着自己的情绪走,也不跟着对方的情绪走;必要的时候暂时离开,好好冷静一下,走之前告诉对方自己会再回来,冷静后往往会对问题有新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理智得多。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熄灭怒火呢?

1.认识自己发怒的原因。你是不是因为妯娌总是对你的体重或发型冷嘲热讽而气恼不已?是不是每次上司理所当然地要求你加班时你都怒不可遏?如果是,那么你就要预先想好发生这种情况时消除怒气的方法。

2.正视症结。你需要确定自己生气的原因,然后向前去。一个简单的要求或行动都可以产生效果。如果你发怒是因为丈夫没有同你商量就买了一套新音响,就让他承诺下次大笔消费时一定要征求你的意见。 3.承认使自己发怒的根源是自己心理学专家指出:许多怒火中烧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责备任何人和事,什么车子发动不了啦;孩子还嘴啦;别的司机抢道之类。使怒气徘徊不去的是你自己的消极思维方式。只要你总是想着那辆破车、不听话的孩子或那个傻瓜司机,你的怒火就不会平息。然而,一旦你意识到愤怒的情绪是源于自己考虑事情的方式,你就能负起控制情绪的责任。

4.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制怒剂。有些暴躁是吃出来的,吃多了,几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b族维生素(b1、b3、b6等)就会消耗得多,而维生素b1缺乏会使人脾气暴躁、健忘、表情淡漠,维生素b3缺乏与焦虑、失眠有关,维生素b6的不足则导致思维能力下降。比如,肉吃得多,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高会使人冲动;糖吃多了,会染上“嗜糖性精神烦躁征”,也会容易发怒。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有顺气的作用,不仅能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而且还能缓解因为生气带来的胸闷、气逆、腹胀和失眠等症状。如中医认为山楂长于顺气止痛、化食消积,可以缓解气后造成的胸腹胀满和疼痛,对于生气导致的心动过速、心律不齐也有一定疗效;适量饮用啤酒能顺气开胃,可以使人及时走出愤怒的情绪;藕能通气,并能健脾胃、养心安神,亦属顺气佳品;萝卜也能顺气,但萝卜最好生吃,如有胃病者可饮用萝卜汤。

悲观——快乐生活的终结者人生无常,面对时刻都在变幻的世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无力感。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担心了,但如果不控制自己,这种无止境的担心会慢慢把自己逼到死角。

有一位母亲总是很悲观,对什么事都很担心。她的女儿说母亲变得非常神经质,总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她举了两个例子:有一天,妈妈独自一人开车去买东西,她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到百货公司去采购。等她带着大包小包出来,走到停车场的时候,见到几位警察等在她的车子旁边。她慌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慌乱之下,脑袋竟然一片空白,愣了好半天,才想起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我是妈妈啊!我在某某百货公司的停车场,你赶快来!有好多警察围住了我的车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赶快来啊!”妈妈焦急地对着电话喊。

女儿正在开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变得颤抖,立刻对所有开会的同事道了歉,向总经理请了假,朝着不远的百货公司停车场急驶而去。当女儿赶到的时候,发现妈妈脸色发白,神情紧张。

女儿陪妈妈走到自己的车子旁边,气喘吁吁地问那几位警察:“警察先生,发生了什么事吗?”

几位警察愣了一下,其中一位说:“会发生什么事?警察也得有个地方站一站啊!”

还有一次,母亲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住院,她躺在病床上沮丧地对家人说:“我……我可能不行了!”原来母亲发现医生在自己的病历上画了一个惊叹号,她认为自己肯定是得了不治之症。

女儿无奈只好去找来护士,当着母亲的面问她:“护士小姐,我妈说,她看到医生在病历表上画了个大惊叹号?”

护士回答:“是啊!那是指要打点滴,怎么啦?”

这位母亲对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焦虑、恐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也让别人对她哭笑不得。悲观的人不仅自己整天不得安宁,连周围的人也休想得到安宁。他们常常担心天会塌下来,担心领导给穿小鞋,担心朋友背叛,担心小概率事件随时发生。恐惧与其相伴,失望与其如影随形。他们因此会无病生出许多灾来,因此说,悲观情绪无异于“慢性自杀”。

一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悲观情绪,有的人悲观情绪程度强一些,有的人悲观情绪程度弱一些。在遭遇到人生的“无常”时,最容易产生这种情绪。人生的“无常”有些来自环境的变化,有些源于本身疏于管理。悲观情绪是人们在心情低沉时的表现,是人们生活最黑暗的一面,相信谁都不想处在这种状况下,然而,现实生活有时却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这种情绪。当一些事物不尽人心、让人们大失所望时,悲观情绪就悄然无声地光临我们了。它是消磨人们意志的一把利刀,足以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得身心交瘁。处在这种状况下的人,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内心黑暗至极,如果不做调整,就很容易一蹶不振,永无光明可言。

造成悲观情绪的原因虽然有客观因素,但其根本还是来自于主观因素,因而我们是完全可以控制其蔓延和发展的。比如下面故事中的松鼠夫妇:“睡觉吧,别再想了,明天还是一样能过去的。”松鼠妻子劝慰丈夫说。

松鼠丈夫辗转反侧,一直没有入睡。“你说,我能不急吗?”松鼠丈夫满面愁容,“为了办我们的坚果加工厂,我向邻居松鼠苦苦相求,好不容易才借了一笔钱,眼看明天就要还钱了。可是,我们的加工食品还没有出厂呢,我拿什么还啊!那个邻居爱钱如命,催得比什么都紧,明天可怎么过啊?”说完又叹了一口气。

松鼠妻子说:“睡吧,到了明天自然会有办法的。”

“可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丈夫抱着头闷声闷气地说。

松鼠妻子忍无可忍,她跳出树洞,对着邻居高喊:“我丈夫明天可是没有钱还你们的!”

她又回到床上,对丈夫说:“我想现在是他们睡不着了!”不一会儿,松鼠丈夫就睡着了。

担心悲观不会让现实有任何改变,与其无止境地担心下去,不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生活才不会那么累。自信是悲观的强敌,一旦一个人信心十足,悲观情绪就会消失不见。一旦你懂得思考,懂得怎么运用自信的时候,你就能完全掌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交给命运。

焦虑——坏心情的催化剂焦虑情绪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表现为由于担忧、牵挂等而产生不安。一般而言,人们所担忧的事往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威胁,常常也没有明确对象。焦虑中的人,总处于惴惴不安中,无理由地预感将来会发生什么不祥或不幸的事情,因此往往会坐卧不宁、魂不守舍、烦躁慌乱、情绪低落,甚至容易被激怒。

正常人遇到各种焦虑情况时,都能很快地恢复正常状态,会很快地排除困难,闯过难关,并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重蹈覆辙。然而,对于处境一直困难或遭受不幸事件冲击的人,其往往在心理上招架不住,使自己陷入过度疲惫的状态。于是一直担心再次发生突发或意外事件,哪怕并没有什么依据,这样很可能会使这些人的心理和行为失常,重则引起精神性疾患。

经过几年的奋斗,张先生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由于市场切入点较好,时机把握到位,张先生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蒸蒸日上。在同龄人眼中,张先生的生活简直可以用“如意”来形容,每月拿着不菲的收入,身边还有一位温柔可人又对他体贴入微的女友。然而,这一切却让他压力越来越大。

最近,张先生对从事了八年的行业忽然失去了兴趣,总是觉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提升的可能也不大,他努力寻找突破瓶颈的途径。于是他不但自己每天加班加点,还要求员工也和他一起加班,仿佛每个人都只需要工作不需要休息一样。他为了思考公司的发展前景,每天彻夜难眠,员工稍有一点失误他就会大发雷霆,和女友经常多日难见一次,也少了甜言蜜语,女友如果稍有微词,他就会指责女友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他工作的辛苦。虽然有时平静下来,他也会觉得不应该随便向别人发脾气,但再一次他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张先生试过各种方式摆脱痛苦:听音乐,剧烈运动,甚至跑到海边大喊。然而,这些最多只能使他得以短暂的舒畅。回到现实中,工作仍然令他难以忍受,心情仍然是非常糟,摩擦也继续经常性地发生……渐渐地,员工们对他的做法颇有怨言,更有几名骨干员工受不了这样的“高压”统治而选择辞职跳槽,甚至女友也和他渐行渐远,处于分手边缘。在与焦虑的搏斗中,屡战屡败的他几乎要崩溃了!

张先生的这种焦虑症,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困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被焦虑阴云笼罩着的生活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摆脱焦虑,可从以下三个步骤着手。

1.找出病根。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的时候,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好多烦恼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很多烦恼看上去千头万绪,但仔细分析后不难找出根源所在。比如张先生的焦虑源于公司目前的发展瓶颈,因为不知道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心情在茫然与彷徨中变得越来越糟,也就越来越焦虑,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之后,心情会因此变得更糟。如此,张先生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难以自拔。所以,张先生要想摆脱焦虑,就应该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可以试着先远离自己的工作,跳出一步,说不定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2.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也许自己能做的只有两件事:努力地改变能改变的,平静地适应不能改变的,冷静地发现二者的区别。

先来看看什么是可以改变的。如上例中,张先生具有一定的眼光,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变才能适应变化,但什么是需要改变的?需要改变的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他对待员工的态度。对于具有雄厚行业经验,又有发展野心的张先生来说,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给员工压力。而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这都是张先生个人所不能改变的。因此,张先生只有在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更好的改进。另外,张先生和女友之间的矛盾,其实来自于张先生公司发展的瓶颈状态,正是这一因素导致了张先生对待女友不能像原来一样,因此只要解决了公司发展的瓶颈状态,张先生和女友的关系也就可以得到缓和。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张先生最好和女友各自分开冷静一段时间。

3.付诸行动。我们被焦虑所困扰,是因为我们“爱”上了焦虑本身。就如张先生,开始为工作而焦虑,后来又为焦虑而焦虑,最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将自己的注意力倾注于目前的事情上,为所能为,顺其自然,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焦虑,已经被时间的良药完全治愈了。物质的进步是有巨大代价的,那就是人们精神上持续的巨大压力和紧张,但焦虑并不应该是它的必然结果。焦虑时,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能做些什么”,然后,满怀信心地付诸行动。柳暗花明之后,也许你会感叹:“摆脱焦虑,原来如此简单!”

恐惧——禁锢心灵的枷锁什么是恐惧?恐惧是害怕、不安、担心、惶恐、惊慌、胆怯、困扰、忧心忡忡、沮丧、惊恐不安、惊慌失措、惊吓、畏惧、战栗、恐慌、缺乏安全感、忧虑不安、大祸临头、末日将至……人类描述恐惧的词汇是如此丰富,说明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说,恐惧属于一种正常的情绪。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恐惧开始威胁着现代人的生活,让人们因此而缺少自信,更让他们因此而缺少魅力,于是当每一次可能成功的机会来敲门,人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让它溜走,从而后悔、懊恼、内疚。可是,当下一个机会不期而遇地来到你面前,你却又开始犹豫、胆怯、心慌,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徘徊犹豫中丧失。

恐惧是来自自己内心的魔鬼,它会扼杀你的勇气、信心,让你变得拘谨胆小。它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而人的心力衰弱,将终至不能成就甚至不能从事任何的事业。当恐惧使你对物体或环境产生一种无理性的、不恰当的惧怕的感觉,它便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抹杀人的个性,使人的精神日趋衰弱。一旦你心怀恐惧,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效率。人产生恐惧的原因并不单一,通常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先天的性格脆弱,天生紧张而有些神经质,这类人天生就容易产生恐惧感。另一个因素是因为不能解决自身承受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的恐惧感。这两种因素互相冲击互相作用,当某一阶段精神压力过大时,就可能诱发恐惧的产生。

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和重要人物交谈,或是在公众场合发表观点,或是要出席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所,在这些场合的出色表现,可以展示一个人的风采,相反,此时不佳的表现,也会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在公共场所或重大的场合,有些人能够如鱼得水,表现起来游刃有余,有些人却会脸红心跳,分寸大乱。恐惧社交,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修正,会发展成为一种心理疾病,也就是“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轻者可以慢慢锻炼,重者也就是“社交恐惧症”,就需要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24岁的娜娜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某外企的企划部,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她也很努力地工作想要证明自己。年底,公司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年终宴会,可谁知娜娜却在此遭遇了平生第一次“社交滑铁卢”。得知艾玛国总部的大老板以及六位重量级董事都将飞来参加这次宴会,娜娜深知这次宴会很重要,而且很可能就是一次自己出头的好机会。

她向资深同事请教如何装扮和有什么注意事项,但是同事都含糊其辞。娜娜思前想后,决定打扮得清新一些,觉得这样才比较符合自己“职场新兵”的形象,她用短T恤配格纹长裤,再加上一双平底靴。结果到现场一看,最无光彩的就是她了,大家都华丽照人,整个场面衣香鬓影,而她就好似一个邻家小妹,让人怀疑她是不是这里的服务生。

娜娜觉得很丢脸,只好躲在角落里偷偷喝饮料,最后趁着去洗手间的机会偷偷溜回家了。从此以后,娜娜在参加任何活动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可以说,娜娜正是因为那一次社交的表现不得体,而诚惶诚恐导致患上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强迫观念较为严重,患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患者害怕与人交往,对社交感到恐惧,以至于患者最后会拒绝与任何人接触。

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还不仅仅是面对陌生人而手足无措,有时甚至还表现为不能在公众场合打电话,不能在公众场合和人共饮共餐,不能单独和陌生人见面,不能在有人注视下工作等较为极端的行为。产生社会恐惧的原因,更多的是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精神压力造成的,所以,纠正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一些。那么如何摆脱社交恐惧呢?心理专家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1.接纳你自己。社交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而不接受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欣赏自己。接纳自我,可以从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难开始,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急于从负面情绪中逃开。很多时候,事实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2.学会倾诉。有烦恼是一定要讲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也许别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3.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对自己友好的人,我们会以同样的热情甚至是更多的热情来示好。同样,我们自己的微笑也会换来别人对我们的友好。对于冷漠的人,大可不必在意他们的不友善,多关注那些对自己的微笑报以同样微笑的朋友,他们在给予你温暖的同时,更多的是让你拥有自信。

4.不刻意迎合别人。压抑自己、迎合别人,是很多人在社交场合的想法和做法。但是,这样的方式既让对方无法了解真实的你,也让你自己觉得这样的交往浮于表面形式,更无从唤起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自己在社交活动中找不到快乐,从而更愿意远离社交场所。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把人们带进了新的社交领域。长期沉溺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同真实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于是,社交中的交流技巧越来越不为他们所掌握,也因此使更多人宁愿躲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人交往,也不愿意走出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更加困难。

所以,在我们还没有彻底封闭自己的时候,在我们还有着与人交往愿望的时候,赶快走出来,勇敢一点儿,乐观一点儿。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友善的,对于你社交活动中出现的尴尬的、不得体的语言行为,人们更多的是会给予理解和宽容。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走进人群中,很快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比原来要多很多。

嫉妒——破坏幸福的黑手嫉妒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是对别人的成就感到不快的一种心理感受。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缺陷。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交往中日益突出,便造成了嫉妒心理。大多数容易嫉妒的人从小都是争强好胜的,总是希望自己样样都比别人好。如果别人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心里就惶惶不安、不是滋味,继而产生了一种掺杂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卑与虚荣、伤心与悲痛等的复杂感情。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从嫉妒、怨恨,发展到打击、报复,最终导致犯罪。

在日常生活中,嫉妒的存在是很普遍的。米兰国科学家培根就曾经指出:“在人类的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科学蒙难集》中记载有这样一件事:举世闻名的大化学家戴维发现了法拉第的才能,于是将这位铁匠之子、小书店的装订工招到皇家学院做他的助手。法拉第进入皇家学院之后进步很快,接连搞出多项重要发明,就连戴维失败的领域他也取得了成功。然而,当法拉第的成绩超过戴维之后,戴维心中不可遏制地燃起了嫉妒之火。他不仅一直不改变法拉第实验助手的地位,还诬陷他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极力阻拦他进入皇家学会。这大大影响了法拉第创造才能的发挥。直到戴维去世,法拉第才开始其真正伟大的创造。

戴维本应享受伯乐的美誉,却因嫉妒心理阻碍了法拉第的迅速成长,不仅给科学发展带来了损失,也使自己背上了阻碍科学发展、使科学蒙难的恶名,留下了令人遗憾的人生败笔。其实,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不过大多数人在产生嫉妒时能够理智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控制自己的情感。也有少数人由于消极情感失控,必须采取不良的行为才能寻求自己的心理平衡。

人的本性容易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好,嫉妒正是人的不满足本性的表现之一,是对己不如人的一种不满足心态。嫉妒也是人之常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嫉妒不能被完全理解为怨恨。有的人因为嫉妒,对别人忌恨仇视,诋毁中伤;而有的人却因嫉妒而积极进取,鞭策自己迎头赶上。黑格尔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生活不相信嫉妒,你有什么样的价值,生活自有评判。你的价值不会因你的嫉妒而增加,却会让你因为嫉妒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声誉。最终不但苦了自己,还会殃及无辜。心理学家的观察研究证明,嫉妒心强烈的人易患心脏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较少的人群,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人,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头痛、胃痛、高血压等,易发生于嫉妒心强的人,并且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较差。

下列方法能帮你克服嫉妒心理:

1.正确认识法。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

2.攻击嫉妒法。嫉妒心一经产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这种方法,需要靠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

3.不妨想开些。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所谓“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即是此理。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是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的。

4.正确比较法。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免受自卑的打击。

5.自我驱除法。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孤独——束缚交际的绳索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孤独感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孤独其实是一种心态,是指孤单寂寞的消极心态,常表现为莫名的寂寞、烦恼,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孤独感在以下几种情境中较为明显:一种是处在陌生、封闭、孤立、不和谐的环境中,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顾影自怜,孤独感油然而生,哪怕时间很短。如下面杨志刚的例子正是如此。

杨志刚去年辞了职,在家做起了专职作家。刚开始的时候,小杨的生活很惬意,看看电视上上网,饿了做点饭,不愿意动的时候就叫外卖,有思路的时候写几篇文章投给杂志换点稿费,没思路的时候就打打游戏看看大片,每天的日子优哉游哉。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由于与人交往越来越少,小杨感到写东西仿佛越来越难,不知道该说什么。更糟糕的是,小杨在生活中也越来越不知道和人说什么了,基本上也就是和楼下小卖店、超市的人说上一句两句。每天在家里,对着空空的房间,小杨有时还会不自觉地自言自语,小杨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自闭症。

另一种是生活模式的突然改变,如失业、退休等,人们便会因失落和不习惯而感到异常孤独。如下面高明在高考结束之后的变化就是这样。高明刚刚考上大学,觉得苦难的高中生活终于离自己远去了,大学就先多玩玩,把之前那三年没玩上的都补回来。于是,高明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和同学在一起玩。后来,他迷上了网络,打游戏、聊天,玩得不亦乐乎,经常是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天,后来还经常逃课。放寒假回家以后,高明的父母发现这孩子变化很大,不爱说话,总是发呆,别人和他说话的时候他也总是没办法集中精力,总是想到网吧去上网。

高明觉得,只有网络才能给他真正的快乐,身边的人和事和网络世界比起来都显得十分无聊。杨志刚和高明都是被孤独笼罩的受害者,孤独感产生后随之而来的通常是情绪低落、忧郁、焦虑、失眠等不健康状态。心理医生指出,有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被孤独所害,往往是被失眠、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之后来心理医生处咨询,结果发现真正的病因是孤独症。

孤独对人的交际、学业、工作、生活都会造成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对孤独多一些正面的认识,把每一次孤独看做是个人成熟成长的机会,那么我们在孤独时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了。因此,要想摆脱孤独,最重要的是从自己做起,通过改变自我,使别人愿意接近自己,自己也积极主动地接近人群。没有人会喜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一脸清高孤傲的人,如果你渴望友谊和朋友,就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打破僵局。要消除孤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主动亲近别人。在积极充实自我的同时,真诚坦率地面对生活,扩大交际圈,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善待自我,不要守着自己的一方空间,拒绝别人的接近。更不能因为没人理自己,就远离人群,筑起心灵的防线,而要以心换心,乐观开朗。

2.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习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每个人都应该敢于承认并努力改正自己的弱点。一个人过于清高,往往让人敬而远之;小肚鸡肠,会让人看不起;自私小气,也会让人远离你。要了解自己有什么缺点,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帮助与忠告。当你变得越来越优秀时,自然就会吸引朋友,也就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3.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可能地培养起一些兴趣爱好,自然能够吸引到与你有同样爱好的人,也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公益活动,防止自己处于心灵的封闭之中。与朋友在一起时,不要自卑,也不要清高和多虑,要善于沟通思想,让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另外,保持适度紧张的工作也可以有效改善孤独感,工作可以使人避免滋生出失落感,充实的生活对改善人的孤独心理有微妙的作用。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孤独都对人无益。有的人因为孤独,能自我判断、自己冷静探讨人生前途与意义,反而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所以,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不要作茧自缚,只要能够自然地做你自己,对于孤独就会不战而胜。

自卑——不可小觑的自我否定情绪所谓自卑是一种由于过度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心态。产生自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自卑者对自己的消极自我暗示形成的。在自卑者的意识里,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从而悲观失望、失去信心,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是的,自卑可以让一个人痛苦不堪。然而,自卑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痛苦有人快乐呢?关键是看我们能否超越它。

在WYN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里,一个名叫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孩子出生了。没错,他就是鼎鼎大名的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他的整个童年却生活在自卑和不幸之中,他从小因患脊柱症而驼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每每看到哥哥健康活泼的身影,他便不由自主地自惭形秽、自卑起来。然而也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感到自卑,内心会激励个体奋发图强,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然而,在面对比自己更成功的人时,又会再次自卑。这时自卑会再推动他去努力,以获得更大的成就。这样,自卑与激励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当然,前提是你已经驾驭了自卑,自卑才会成为你发展的助力。

艾玛国作家诺拉普罗菲特曾经讲述过他的一段往事:许多年前,我住在纽约的时候,一个春天的晚上,我决定到百老汇娱乐区外的一座剧院去看音乐剧,在那里上演的戏剧作品,常为实验性的且价格便宜。我在那里第一次听到萨洛米贝的演唱。我被迷住了,我对观众的稀少寥落感到很失望,我决定写一篇评论来帮助她引起公众的注意。

不过,由于我当时并不是一名职业作家,也并不是一名记者,所以当我打电话给萨洛米的时候我有点退缩了,但既然已经打了电话,我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采访。采访开始后,我聚集起全身的勇气,坐在那里,表现得非常沉着,尽量使自己看起来有深度。我一边以“你可以告诉我……”开头提出问题,一边在一个黄色的记事本上写下采访记录。采访很快就结束了。我一走出教堂,就飞快地跑上街道,因为我的神经紧张地快要崩溃了。

平安到家后,我平静下来,开始写这篇报道。但是,我每写下一个字,我内心里的一个细小的、严厉的声音就要指责我:你不是作家!你从来没有写过文章。而且,你甚至连像样的杂货清单都没有写过。你做不到的!就这样,我努力地写了很多天,写了改,重写重改,我把我的草稿改了无数遍。终于,定稿了。我把它用隔行打印的方式整整齐齐地打印出来,装进一个大信封里,与它同时放进去的还有一个贴足邮资并写明我的姓名和地址的回信信封,然后,我把这个大信封丢进了一个邮箱中。当邮差把信取走之后,我就开始猜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到杂志编辑寄来的、毫无疑问是写着“讨厌”字样的回复信。

那并没有要很长时间。三个星期后,我的原稿——放在我自己写的信封里寄回来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侮辱啊!我想。我怎么从来就没有想过我怎么能和一群以写作为生的职业作家竞争呢?我是多么的愚蠢啊!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勇气面对写着编辑讨厌我的作品的所有的拒绝信,我没打开信封就把它扔进了最近的一个橱柜里,并很快就把它忘记了。我把这件事当作我人生中的一次最糟糕的经历,随同那个信封一起丢在了橱柜里。

五年后,我准备搬往加利福尼亚的撒克拉曼多去,因为我在那里找到了一份与销售有关的工作。在清理橱柜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一封写着我的姓名和地址的没有拆封的信,当时我对投稿的事已经淡忘了,但令我惊奇的是信封是我自己写的。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我很快拆开信封。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信封里除了稿子以外竟然还有一封编辑写给我的信:亲爱的卜罗费特,你的有关萨洛米贝的故事非常好。我们需要在文章里增添一些引证。请把那些资料加进去,然后,立即把文章寄回来。我们将在下一期的杂志上把你的作品刊登出来。信的内容使我非常震惊。过了很长时间我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害怕被拒绝使我付出昂贵的代价。我至少失去了500艾玛元的稿酬,以及让我的文章在一份重要杂志上发表的机会——同时也是证明我能够成为职业作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恐惧使我枉费了宝贵年华,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中,我本可以尽情徜徉在写作的欢娱中,并且能够写出很多好的作品。

今天,我作为一名全职的自由作家已经六年了,我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回顾过去的那次经历,我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怀疑自己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一个人如果被自卑所控制,那么自卑会将人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把人拖入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深渊之中,让人痛苦不堪。一个人如果做了,不仅会因缺乏自信而丧失良机,还极有可能自暴自弃,消极颓废,自毁人生,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外感因素和情志因素,都能伤人脏腑。但面临致病因素时,自信能够让人气血运行畅通,病去无踪;而自卑怯懦者则气血郁滞,病邪留而不去,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病变。

一个自卑的人只能忍受失败的煎熬。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发愁的人只会越来越丑。如果和标准的美女去比,你的五官永远是有缺陷的。但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歌唱。你有你的特长,你有睿智的头脑、善解人意的情怀,发挥自己的长处,施展自己的才华,也许你那双小眼睛就会被看做是智慧的象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超越自卑呢?心理学家建议要从“五从”做起:

1.从小事做起。小事容易获得成功,而成功就是自卑的克星。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然后在这小小的成就中肯定自我,一步步找回自信。

2.从长处做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你也不例外。不要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别人的优点,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你不受打击才怪!歌后王菲也曾自卑,不过后来她通过找到自己的爱好而克服了自卑。你也不妨做一些自己一直感兴趣的事情,兴许不仅因此而克服了自卑,还意外确定了自己的事业方向。

3.从小时候想起。要克服自卑就要知道自卑的根源在哪里,有些严重的自卑心理来自小时候受到过的创伤,也许你自己也已经不记得了,此时你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4.从鼓励自己做起。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鼓励自己,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重树自信。例如:一直坚信“我能做好,没有问题”“我有能力做得更好”。这种方法只要成功了一次,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赶走自卑。即使失败了也不怕,你可以接着这样自我暗示:“这次失败不能说明我的实力,只是运气不好。下次,我有更多的经验,一定能够成功。”

5.从交往做起。自卑常常伴有孤僻,使你不愿意结交朋友,自己一个人钻进自卑的“牛角尖”里出不来。多交朋友,可以从朋友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在获得友谊的过程中,自信也就慢慢回来了。

郁闷——快乐与健康的大敌。不知道从何时起,“郁闷”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甚至竟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口头禅,经常可以听到有的人开口就是:“郁闷啊!”郁闷不是病,但闷起来真的要人命。当一个人产生郁闷的心结,便会使思维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思绪不能规整,如同孑然一身行走于无边无际的沙漠,没有方向地乱撞,最终很可能会招致自我毁灭。有医学报告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疾病中,排名第二的竟然是忧郁症。可见,在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下,忧郁症这种由郁闷带来的现代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疾病,已经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其实据专家指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谓的情绪低潮期,至于算不算忧郁症,就要视其程度来决定了。生活中有的人会这么说:“工作吧,没意思;不工作吧,也没意思。有钱吧,没意思;没钱吧,也没意思。谈恋爱吧,没意思;不谈恋爱吧,也没意思……”不管怎么样,都是没意思,归结起来就是:“活着吧,没意思;不活吧,也没意思。”如果这世上的一切都让你觉得这么无聊,那你怎么还能不郁闷呢?如果已经到了这步田地,还真的是比较危险了。

只是,郁闷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1.感觉郁闷的原因。现代人的生活频度加快,得失之间也变得鲜明无比,情绪的震荡,再加上人际间竞争的复杂性,心理调节不当,就极易陷入情绪忧郁的恶性循环中。所谓的“恶性循环”,指的是一旦你因为事情不顺利而忧郁不振,就会导致心灰意冷,工作效率下降,而这些状态会让更多的挫败和失落接踵而来,因此也就导致了郁闷。近年来,上班族罹患忧郁症的比例越来越高,影响大者,会造成公司团队整合不良,效率低下,小则是个人状况下降,导致离职失业。所以,不能小看忧郁症的破坏力,要从感到郁闷开始就认真对待、改善,以免其深入发展。

2.“三A疗法”助你战胜郁闷。郁闷是一种情绪,你可以通过许多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放松,也可以通过一些治疗来减轻症状,只有战胜了郁闷,你才能重获健康活泼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郁闷,这些郁闷多半是由错误的想法引起的。人的情绪不能支配思想,而是思想支配情绪。因此,医治郁闷最好的药方不是用药,而是正确的思考。如果能端正这种思考,郁闷自然就会随之消失了。为了改变错误的观点,洛杉矶精神医疗中心的加里埃默提出了“三A疗法”,即明白、回答、行动。

明白(acquaintance):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有忧郁,只有不回避,才能更加注意到自身状态的变化,这时要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言行举止是否异常,感觉思维的特别以及身体反应等。

回答(answer):要学会每当产生一个错误念头时,都及时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先写上自己的错误想法,再写下一个较为实际的选择答案,其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想法。为了加强自己的印象,写完之后再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从另一个方面该怎样看待?”

行动(action):如果你感到自己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换一个新方式;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可以选择进修一门课程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寻找新的工作。多为自己计划一些活动,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扭转了自己对事物的态度,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自己的心态自然就会理性地开阔起来。当实力还达不到争杯夺冠时,就心安理得地充电,补充实力;当机遇还没有光顾你的身边时,就去努力寻找;如果找不到机遇,就先顺其自然……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现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战胜郁闷。

3.放弃郁闷,欢乐开怀。经常感到郁闷的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当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出现压抑、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应该向亲朋好友倾诉出来,以消除不良情绪,疏散心理压力。有不少人的烦恼来自于自己在职场的地位不清,做什么事情都觉得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对职场形势、周围环境认识不足而产生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只要善于解压,工作量力而行,学会调节自己,就能放弃郁闷,欢乐开怀。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适当地锻炼身体、有益健康,对减少郁闷情绪也有很大帮助。多活动活动身体,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松,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因此多接触阳光和多做运动可以帮你减少忧郁,获得健康身体。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压力很大,远离疾病、远离“过劳死”,这是当前职场人士需要重视的大事。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社会,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以对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件和伤害,使自己能尽快从郁闷的心境中走出来。让自己快乐工作,让自己身体健康,让自己生活美满,让自己的事业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抱怨——成功路上的陷阱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生活在唉声叹气和怨天尤人的抱怨之中。他们的眼睛、耳朵好像总是看这也不顺眼,听那也不对劲。他们对什么都看不惯,对周围的一切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大骂时事不公,就是哀叹老天无眼,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们最不幸。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定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到了第三年年底,还没等住持问,他便说:“告辞。”住持望着这个来寺院已经三年的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这个新和尚就像很多习惯抱怨的人一样,对待世事总是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所以才不能安于现状,一味抱怨,而他的抱怨,也让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抱怨就是将焦点放在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上头,所谈论的都是负面的、出错的事情,而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什么上头,那个东西就会扩大。眼睛看到的都是让你不满意的东西,那眼里还怎么能放下让你满意的东西呢?其实,牢骚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因为持有的心态不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对。事物在一个人心中的好坏,取决于这个人的心态,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谓“以我观外物,外物皆着我色”。抱怨不休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情,让乐观主宰自己,幸福也许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了。

秦可卿用心的聆听宋太平讲述完这九种负面情绪的描述和解决方法,开始进入沉思,她的魅惑术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催眠术,能够借助人们的负面情绪来产生作用的,这不是神话传说中妖狐擅长的法术,而是潜移默化进生活中一举一动的高超催眠术,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扩大对方的负面情绪蔓延,并让对方对自己从绝对信任晋升到绝对服从!秦可卿更关注的是宋太平所描述的九种负面情绪,对于如何解决并不在意,因为她已经是自己情绪的掌控者!

此章加到书签